《烈酒知識》威士忌的起源:愛爾蘭威士忌與歷史全解析(上)

講到愛爾蘭各位會想到什麼,可能是威士忌?奶油?愛爾蘭咖啡還有踢踏舞?
2013年之後,全球威士忌圈似乎有什麼事正在悄悄發生,它正在萌芽,而老饕跟全球大型酒商早已鎖定目標,準備來幹場大事!
到底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即將發生?是經典永不熄滅的開天破盤之作,還是威士忌即將進入下一個新時代?
接下來,將為您講解近期偷偷開始崛起的『愛爾蘭威士忌』。
延伸閱讀:《經典調酒》一杯酒讓你把到空姐-愛爾蘭咖啡(IRISH COFFEE)

“威士忌”這個詞
來自蓋爾語“Uisce Beatha”
意思是生命之水
六大基酒-Whiskey:
- 烈酒名稱:愛爾蘭威士忌(Irish Whiskey)
- 發源時間:不明確
- 發源地:愛爾蘭
關於,愛爾蘭威士忌被稱為蘇格蘭威士忌的始祖,這點是無庸置疑的,但是現今市面上蘇格蘭威士忌卻是大宗?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愛爾蘭威士忌與蘇格蘭威士忌又有什麼樣的淵源?
愛爾蘭威士忌-大事記

愛爾蘭威士忌的祖先:香水
許多酒類的起源都具有爭議(雞尾酒也是),主要還是因為年代過於久遠,所能獲知的證據不夠多,但我們還是盡量彙整出,較具可信的資料,與酒類愛好者來分享。
事實上,威士忌起源與愛爾蘭是目前各界一至公認的(當然,除了蘇格蘭人以外),若要從頭說起「愛爾蘭威士忌」可能起源十一世紀左右,根據國際權威雜誌《Whisky Magazine》所給出的資訊,蒸餾技術是由當時凱爾特人(愛爾蘭原住民)的傳教士們前往阿拉伯將蒸餾“香水”的技術帶進愛爾蘭,之後漸漸演變成現今眾所皆知的威士忌。
但是…既然是始祖,那為何90%的消費者都只認識蘇格蘭威士忌(Scotch Whisky)?
接下來,我們將會以最好懂的文字與各位來解析,愛爾蘭與蘇格蘭這兩兄弟,男上加男的愛恨情仇與威士忌的始末。

Whiskey / Whisky 的名稱與由來
首先,愛爾蘭威士忌最早有文獻/證據出現,是根據愛爾蘭的本草綱目《克朗馬克諾斯年鑑史》記載,這是一本記錄愛爾蘭過去5至15世紀左右的歷史事件簿。
書中就紀錄了1405年,有這麼一段文字,「一位部落的酋長因為喝下過量的“生命之水”而去世」。
注意!這段指的是“aqua vitae”,這可能是威士忌的起源,因為蒸餾酒的拉丁名稱是“aqua vitae”,中文翻譯為“生命之水”,在蓋爾語中被翻譯為“uisge beatha”(發音為uska beg,之後縮短為uska),至今演變成我們所知道的"Whiskey“。

這裡要特別解釋一下,愛爾蘭的《克朗馬克諾斯年鑑史》英文翻譯為“Annals of Clonmacnoise”,起初估計是由一群愛爾蘭傳教士所編寫,以蓋爾語手稿呈現,也就是現今位於奧法利縣的遺址(克朗馬克諾伊斯修道院),手稿裡頭編輯許多藝術、宗教、文學,算是當地的野史之一。
本書是在1627年由一位英格蘭的歷史學家康納爾·麥吉根(Conall MacGeoghegan)將此手稿翻譯為英文,他的家族擁有愛爾蘭血統,並且是最後一代學習蓋爾語的子孫,但也因為手稿年代已相當久遠,所以有些資料已遺失。
未浸橡木桶,並且加入香料?

當時的威士忌可能都是未經過像木桶陳釀的,那時的愛爾蘭威士忌還會加入一些石楠花、香草、三葉草、蜂蜜或其他香料進行製作,稱為Irish Mist(有點類似現今的琴酒)。
據說,愛爾蘭之霧威士忌香甜酒(如上圖)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製作出來的。
殖民、聖誕節與稅收

眼看…愛爾蘭威士忌越來越有「搞頭」,十六世紀中期英格蘭不斷殖民,擴大自有版圖,1542年當時的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強行接管愛爾蘭等領土,宣布所有教會財產國有化,並在1661年聖誕節前夕,迎來了歷史上第一次對威士忌徵稅,針對“愛爾蘭威士忌”徵收每加侖4Pence(便士)的稅(等於3.7公升收1.88克的 92.5% 純銀)。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這種本來民間的休閒飲料杜康飲,上位者因為看到有利可圖的商機而增加稅收。
由於稅收的繁重,促使許多酒廠為了避稅開始轉入地下私釀,1707年通過《聯合法令》國會合併,法案中也開始正式對威士忌徵收重稅,這種以國家稅收為主,不考慮民間/酒廠營運的收保護費,彷彿瞬間成了貪婪之神的魔術。

從此,地下私釀也越來越猖狂,私釀者、走私販及稅務官這三角關係,既錯綜複雜又帶點曖昧,外人看來像是霧裡看花,不論是千古不變的"Under the table"還是塞紅包巧妙的周旋,總而言之酒廠都使出渾身解數,更換原料,將酒廠遷移至深山、島嶼、山洞里,或是偽裝成其他種類的工廠,改造蒸餾器等等。
卻也在這弄巧成拙之際,這也使得威士忌有更多不同強烈的風格。

像是只能偷偷在夜晚才能製作的私釀酒/月光酒(Irish Moonshine)就是這樣而來的,在愛爾蘭當地稱為Poteen/Poitin的白色烈酒,廣義來說這是一種使用穀物、甜菜根和馬鈴薯製作的蒸餾酒,類似我們所知的“New Make”。
全世界第一家威士忌酒廠爭奪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來到了十七世紀,愛爾蘭威士忌有了重大的突破,1608年布什米爾酒廠(Bushmills)成立,號稱是至今仍然存活著,且是世界上最老的威士忌酒廠(但酒廠一直到1784年才正式登記)。
而在1757年就登記,位於愛爾蘭中部的奇爾貝肯酒廠(Old Kilbeggan),則是史上首家擁有合法釀酒執照的威士忌廠。
注意!以上訊息有些微爭議,但無論如何兩家酒廠都是揭開愛爾蘭威士忌歷史中的重要角色。
麥芽税與愛爾蘭威士忌


1725年,貪婪的君主帝國(大不列顛王國)持續籠罩著愛爾蘭,發佈「麥芽稅」,因為當時的啤酒與威士忌都使用大量發芽大麥來製作,為了規避法規稅制與成本考量,酒廠開始使用未發芽與發芽的大麥混合製成威士忌,久而久之這種釀造方式造就現代壺式蒸餾愛爾蘭威士忌(Pot Still Irish Whiskey)的獨特風味。
愛爾蘭威士忌的興衰史:巨星隕落
講到握壽司,你會許會想到「日本」;講到威士忌就會想到「愛爾蘭」。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愛爾蘭」。當時的愛爾蘭威士忌,比起蘇格蘭威士忌更受歡迎,到 1800 年代,愛爾蘭已成為威士忌世界的首選,當時愛爾蘭威士忌風靡一時,直到美國禁酒令之前一直都是最受歡迎的威士忌,平均賣出四支愛爾蘭威士忌,才會賣出一支蘇格蘭威士忌,甚至連英女皇伊利沙白一世也是它的粉絲。
但是,後來發生什麼事?導致愛爾蘭威士忌一蹶不振?
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愛蘭威士忌的開膛手傑克:連續式蒸餾器


1831年,一位愛爾蘭的發明家埃涅阿斯·科菲(Aeneas Coffey)發明了連續式蒸餾器(Continuous Still),比起愛爾蘭一直在使用傳統的壺式蒸餾器(Pot Stills)更快速、更有效率,幾乎可以24小時不間斷的蒸餾,這對愛爾蘭威士忌有著重大的打擊,因為許多蘇格蘭威士忌酒廠開始轉向使用這種能將產量大量提升的方式。
加上當時具有影響力的愛爾蘭天主教神父西奧巴爾·馬修(Theobald Mathew)大力提倡禁酒運動,1838成立《Total Abstinence Society》最終總共號招了300萬人參加了禁酒主義。
第二式:馬鈴薯飢荒

1847年,愛爾蘭爆發大饑荒,造成160多萬人死亡,100多萬人逃亡蘇格蘭與美國,也將威士忌的工藝帶入蘇格蘭與美國(這與蘇格蘭威士忌、美國威士歷史有相當的關係)瞬間島上人口減少多達 25%的人口。
原因是當時的馬鈴薯患上一種名為「干腐症」的致病疫霉,這種症狀會使得馬鈴薯發霉、萎縮甚至有毒無法食用,要知道當時愛爾蘭的主食就是馬鈴薯,而且當時算是歐洲地區經濟指數相對低的國家,全國幾乎有40%人口餐餐都是靠馬鈴薯維生,平均一個人一天就能吃掉7公斤的馬鈴薯。
愛爾蘭大饑荒還被翻拍為電影《黑色47》,由資深演員雨果威明(Hugo Weaving)主演。
憤怒的獨立戰爭
就這樣,路邊的乞討 、飢餓的死亡、沒有能力掩埋的屍體隨處可見,以至於演變成恐怖的瘟疫。
但當時的統治者英格蘭大不列顛王國並沒有伸出任何援手與政策,依舊不斷出口其他食物與穀類。
如果當時有即時的防疫政策,或許能讓飢荒得到緩解,終於愛爾蘭人再也忍受不住了,於是在1919年爆發獨立戰爭,兩年後與英國達成停戰協議,並簽署《英愛條約》,雖然看似愛爾蘭贏得了這場戰爭,但也失去了大英帝國及其殖民地的廣大威士忌出口市場。
壓倒愛爾蘭威士忌的最後一根稻草:美國禁酒令

1919年1月16日,美國頒發禁酒令,凡在美國及其管轄之土地區域內,製造、售賣或轉運(其輸入或輸出於美國及其管轄土地)酒類飲料者,均應禁止。
這對愛爾蘭威士忌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傷害,要知道在當時愛爾蘭威士忌佔了美國的威士忌市場75%,比重相當驚人,瞬間歸零,最後幾乎擊垮了愛爾蘭威士忌的產業。
美國禁酒令解除後,蘇格蘭調和威士忌馬上以平價消費進入大眾的視野,就像是伏冒熱飲快又有效一般,在後居的經濟大蕭條時代,低廉的“安慰劑”剛好能體恤當時生活辛苦的勞工們。
就這樣,原本有超過1200家愛爾蘭威士忌公/私酒廠,在禁酒令過後所剩了了無幾。
1960年代,全愛爾蘭只剩下四家威士忌酒廠…
未滿十八歲請勿飲酒,酒後不開車。
歡迎加入「施房調酒研究室」一同討論調酒、酒吧、烈酒、無酒精飲品等相關話題。
LINE 社群:https://reurl.cc/9Zokya
